近年来,石泉县坚持党管教育,凝聚改革动能、聚焦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
——聚焦方向定位,凝聚教育评价改革动能。一是健全体制机制。该县成立了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年研究教育工作不少于2次,及时解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对教育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建立健全了党政主要领导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在全县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二是压紧压实责任。该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重点工作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亲自推动,并按照“立足实际、把握重点、积极探索、稳妥推进、破立并举、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制定下发了《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措施》,将涉及的23项改革任务68项具体措施以清单形式分解细化到相关责任单位,明确了路径图和时间表。三是精准领悟政策。该县教育引导全县党员领导干部深刻把握教育评价改革内涵,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该县组织教育系统及时传达学习《总体方案》精神,持续加大改革政策宣传阐释力度,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营造良好氛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聚焦核心难点,创新教育评价改革体系。该县紧盯破“五唯”重点难点,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紧扣立德树人,创新学校评价改革。该县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标准,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通过“党建+团建+队建”,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该县采用“基础性指标+创新性指标+底线工作+社会满意度”评价方式,建立完善幼儿园、中小学、县职教中心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机制,着力破解“唯分数”评价弊端。二是突出教书育人,创新教师评价改革。该县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对校长、教师分别量身定制综合评价指标,将师德表现作为干部选拔、教师选调、职称晋升、评优树模、绩效考核、岗位设置、退回管理的前置条件,建立专门档案,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三是围绕全面发展,创新学生评价改革。该县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积极探索具有石泉特色的德育模式。该县利用石泉精神、鎏金铜蚕文化、鬼谷子文化、汉调二黄等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系列“爱家乡”及音乐节、艺术节主题实践活动,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优化教育环境,创新用人评价改革。该县坚持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带头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该县规范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才公开招聘工作,不设置与教育评价改革相违背的限制性条件。该县严格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和合同约定招揽和引进人才,促进用人单位人才引进良性有序竞争,同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助力人才作用充分发挥。
——聚焦资源配置,完善教育评价改革保障。该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编印了《石泉县教育提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实现“三个一流”目标为统揽,全方位筑牢教育评价改革保障。一是办学条件再改善。该县实施石泉中学迁建、县幼儿园迁建及部分城区学校改扩建工程,彻底解决城区“入学难”“入园难”“大班额”问题。该县用好用足教师招录和特岗招聘政策,试点名师“走校教研”制度,严格落实城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并适当延长交流时间,将农村中小学校执教经历和成效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该县对全县19所幼儿园和29所中小学的保育保教、教育教学设备进行更新升级。二是师资队伍再强化。该县配优建强教育部门领导班子,全面提升教育部门领导班子引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在县教体科技局机关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考核,全面提升机关队伍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该县大力实施卓越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四名”(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程,先后有600余人次获学科类奖项,36名教师成为省级骨干,138名教师成为市级骨干,培育省市名师和学科带头人26名。三是内外环境再治理。该县全面落实教育“双减”工作,清理规范非营利性学科类机构3个,非学科类机构38个,同步建立了校外培训多部门审管联动机制。该县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五育融合”,抓实“三个课堂”,统筹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服务工作,中小学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7.16%,教师参与达96.35%,基本实现了“小学书面作业不出校门,初中疑难作业不带回家”。全国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数据显示,该县学生满意度达98.73%,家长满意度达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