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陕西雕刻艺术一条街的精彩

        首页>新闻>陕西要闻

        陕西雕刻艺术一条街的精彩

        时间: 2023-02-09 06:25 来源: 陕西日报

        从西安朝阳门地铁C口进入,你会意外发现这儿竟“藏”着一条艺术街区——陕西雕刻艺术一条街。这里汇集了众多陕西雕刻大师,陈列的艺术品令人拍手叫绝。

        在这条长200多米的街区,所有商家都是免费入驻。陕西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长同彦庄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我们协会携手华东万悦城打造了陕西雕刻艺术一条街,吸纳了玉雕、牙雕、木雕、核雕、蛋雕以及宝石镶嵌等领域的手艺人,并为他们免费提供场地,以推动行业发展。”

        非遗蛋雕代表性传承人郭书清,就入驻了陕西雕刻艺术一条街。

        蛋雕是种视觉艺术。它融雕刻与绘画于一体,运用了复杂多变的雕刻技法如阴刻、阳刻、浮雕、套雕、镂空、镶嵌等。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赠送红鸡蛋的习俗。经过多年演变,彩蛋工艺逐步提高。如今,人们将禽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雕刻精美图案,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

        在“书清非遗蛋雕”展柜前,郭书清用鸵鸟蛋、鸸鹋蛋、鹅蛋、鸭蛋、鸡蛋等原材料雕刻出的大小不一、巧夺天工的蛋雕作品令游客惊叹不已。

        郭书清出身木刻世家。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匠,有着一手雕梁画栋的好手艺。郭书清从小耳濡目染,对雕刻产生极大兴趣。而在首次接触蛋雕后,他便不可自拔地陷了进去。

        “不管是石雕、木雕还是蛋雕,基本技法都是一样的,只是材质不同。”郭书清介绍,“因为蛋壳太易碎,我刚开始做蛋雕时,10个就会弄坏9个。”

        进行蛋雕时,一开始蛋壳是个整体,越到最后,随着镂空的范围变大,支撑点越来越小,就更容易破碎,前功尽弃。但正是因为这样,蛋雕时常给郭书清带来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

        最令郭书清引以为傲的蛋雕作品是“红心向党”和“义勇军进行曲”。

        “红心向党”由两个鹅蛋组成心形,每个鹅蛋上又用镂空和浮雕的技法刻出一大一小两颗心,整件作品底座由半个刻花鸡蛋壳组成。

        郭书清在“义勇军进行曲”这件蛋雕作品上雕刻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五线谱和歌词。郭书清告诉记者:“在刻五线谱时,有的音符若是刻出来,很容易让蛋壳碎掉,不刻的话又怕影响谱子的完整性,于是我多次请教专家给我意见。”

        “义勇军进行曲”这件蛋雕作品用时一个月完成,在陕西省工艺美术书画精品展和在黑龙江举办的全国蛋雕作品展上获得金奖。

        作为陕西人,郭书清致力于通过蛋雕作品传播陕西文化。展柜里展出的一件“大美三秦”作品,上面镂空的鹅蛋套着鸡蛋,鹅蛋上雕刻出了西安市花石榴花的造型,以及旅游名片钟楼的造型,鸡蛋上则刻着篆体“秦”字。

        平日里,郭书清会带着他的作品进校园,和孩子们分享这一非遗文化。他说:“我想让孩子们通过我的蛋雕作品,了解中国的工匠精神,学习一种精益求精、坚持到底的人生态度。”

        同样入驻陕西雕刻艺术一条街的还有工艺美术大师黄树立。

        骏马飞驰、李白醉饮、悟空腾空……一个个形态各异、逼真传神的形象,展现在展柜之中。黄树立是非遗核雕技艺传承人,研习雕刻技艺已有20余年。一个个不起眼的果核,在他精湛的雕刻技术下,成为精巧的工艺美术品。

        黄树立说:“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推广、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年,我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工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黄树立说:“希望有机会可以到国外展示核雕作品,让世界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陕西雕刻艺术一条街里别有洞天。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一根直径0.08毫米的发丝上竟然能雕刻出世间百态,呈现出一个微缩世界——这便是微雕大师杨沙洋的绝技。

        “对我来说,一根白发就好比一张白纸,我可以在上面写字画画。只不过,我的作品需要拿显微镜才能看到。”杨沙洋说,“我希望能在西安找到对微雕感兴趣的人,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在这条神奇的街区里,像郭书清、黄树立、杨沙洋这样的工艺大师还有很多。他们本着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坚守,聚集在一起。他们有着一样纯粹的梦想,就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得更远、传得更久。(记者:师念 李静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