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新闻>联动 > 地市

        【榆林】“榆林繁荣起来了”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8-01 07:46

        长路,远方,一路北上,榆林呈现在眼前。

        湛蓝的天,绵延的草地,阳光下排列的光伏板,轻风中旋转的风机……“塞上绿洲”“能源新城”的“风光”,扑面而来。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榆林,看到榆林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慨道:“我当年在延川插队的时候,榆林是全陕西最穷的地方。这边人口稠密,但缺吃少喝,都是汤汤水水过日子。后来一经发现了能源,并且有能力开采、发展能源产业,完全不同了。这也就是不到半个世纪的光景,榆林繁荣起来了。”

        榆林繁荣起来了!

        榆林的繁荣,是共产党人“让乡亲们过好光景”的真实缩影,也是新中国一个北方城市由穷到富、由富到强的生动实践。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

        榆林繁荣的背后,是地方经济、生态、文化的涅盘重生,是榆林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一、转折:一次惊人的发现

        榆林有煤海!

        1984年,中央媒体披露了榆林发现世界级大煤田的消息。这一惊人的发现,为榆林的发展带来历史性转折。

        此前,贫瘠是榆林的标签,沙土是榆林的状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在历史上因军事要塞而兴,也因军事要塞战乱频仍的地方,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翻开榆林的历史,这有迹可循。据史志记载:千余年前的榆林,南部“峰峦耸秀,琪树繁森,桑麻翳野,鸟鸣山幽”;北部草甸区“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牛马衔尾”。

        沧海桑田,地上林草沉积成地下宝藏。守着“黑金”的榆林,却在相当长时间里穷得叮当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继煤田之后,榆林又发现石油、天然气、盐等矿产资源。随之而来的开发热潮,源源不断的能源输出,将一个沉寂的榆林,变成了沸腾的榆林。

        进入新时代,富集8大类48种矿产资源的榆林,迎来了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历了探索的艰难、发展的曲折,在“为国家能源发展、产业发展,为工业化进程,立下了功劳”的同时,榆林也完成了自己的“造富神话”。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穷苦的塞外边地榆林,早已旧貌换新颜。

        随着榆林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地位的持续提升,榆林打开了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进军的广阔空间。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榆林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如今,榆林是国家九大煤电基地、四大现代煤化工基地之一,是国家西煤东运的腹地、西气东输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和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2021年,陕西超过7成的原煤和天然气、近5成的原油和7成的新能源发电量出自榆林。

        新发展阶段,榆林肩负着实现“双碳”目标和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双重使命。能否摆脱资源型城市的“宿命”,不独关乎榆林未来的发展,也关乎如何回答好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命题。

        多年的快速发展,榆林积累了雄厚的产业、技术、资本基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呼包鄂榆城市群等重大国家战略红利叠加释放,榆林新的战略优势和竞争优势加速累积。

        榆林经济体量进入全国50强,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经济板块。而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不仅是发展的方向,更是迫在眉睫的行动。

        榆林以高端能源化工引领转型发展路径。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世界级的项目规模、国内外领先的能源技术,在榆林触目可及。

        全国首套中厚煤层450米高度智能化超长工作面,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煤制乙二醇装置,将在国家能源产业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的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平台,为我国燃煤电站实现“近零排放”提供技术支撑的国内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与驱油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

        盛夏时节,穿行在榆林几大产业集群地,到神木,上横山,过靖边,架设在绿洲上的管廊、伫立在沙地里的塔罐,见证着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陕北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打造“西部氢谷”的进度……高质量发展主题下,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的榆林,作为国家新的战略“要塞”,再次历史性地担起了重任。

        二、改变:一场艰苦的鏖战

        上世纪三十年代,作家老舍曾这样描写榆林城:“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

        榆林古称“上郡”,亦称“驼城”。古长城遗址在它北缘蜿蜒,长城之外,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漠。

        这座有着“小北京”美誉的塞上名城,因历史上连年兵燹、人为垦伐,以及气候演变带来的风沙侵袭,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间,被迫3次南迁,“堆沙高及城堞”。

        解放初期,榆林市有400多个村庄被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的流沙压埋,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超过5亿吨。当年有民谣这样形容榆林环境的恶劣:“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榆林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治沙造林行动。一场旷日持久的改变生存环境的艰苦鏖战,由此展开。无数榆林人前赴后继的治沙事业,壮阔推进。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榆林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陕西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

        几代人接续奋斗取得的生态治理成果,是榆林70多年来发展的最大成就。这些年,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榆林功不可没。

        榆林的治沙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榆林人民治理生态的斗争史。

        回顾榆林治沙的历程,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艰苦而又坚定不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榆林发动群众治沙造林。数十万榆林人扛起铁锨、背起树苗,挺进毛乌素沙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榆林上演集体治沙造林大会战。这个苦风沙久矣的地方,在全国首创飞播技术,600多亩沙地通过飞播技术得到治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榆林推行承包治沙造林,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等造林先锋,榆林治沙成为中国治沙的一面旗帜。

        新世纪,榆林相继展开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在大漠里安家的樟子松,结束了沙区造林无常绿乔木的历史,成为毛乌素沙漠披上绿装的“功勋树”。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建设百万亩樟子松、长柄扁桃、沙棘基地,推广油用牡丹、樱桃等经济林新品种,沙里淘出了“金子”。

        一道道困扰已久的沙区造林难题,在榆林治沙人手中得到解决。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绿进沙退”,与大自然搏斗,进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榆林的治沙成就,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榆林成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典范。

        这是科学造林的杰作,更是无数榆林人创造的治沙奇迹。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女子治沙连……一批又一批与沙漠对决的人们,是榆林也是中国的治沙英雄。

        靖边狼窝沙,地处风口,80%以上的土地都是沙丘,是周边上千个沙梁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正是在这里,石光银迎来他治沙生涯中的第一个挑战。

        榆阳区补浪河乡女子民兵治沙连,54个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在沙梁上栽柳笆墙,用蒿草、麦草埋防沙格,开启了她们与风沙搏击的青春岁月。

        数十年“治沙治土”的地域性生态治理,使 “沙漠之城”榆林变成了绿洲。米脂高西沟因“60年来泥不下山,洪不出沟,不向黄河送泥沙”,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2019年,榆林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林木保存面积扩大到1949年的近40倍,林木覆盖率从0.9%提高到36%。林草覆盖面积居全省第二位。

        在防护林屏障的庇护下,榆林成为陕西省马铃薯第一大市、全省第二大“粮仓”、全省羊子第一大市。

        践行新发展理念,榆林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2021年6月22日,一架法国空客H125直升机满载各类林木种子,从靖边县小河镇小河村起飞。这些树种被播撒到黄土地的山山峁峁之间,标志着榆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飞播造林工程正式启动。

        千百年来黄土裸露、沟壑纵横的塞上高原上,一幅改写山川地貌的造绿“杰作”,由此铺开。

        行走在榆林,路的尽头是树,树的尽头是低低的云,云连着青青的草地,草地围着清澈宁静的海子。一阵风吹过,脚下覆盖着沙土的绿草飘扬,像是告诉人们:这绿色,便是毛乌素沙地新的记忆。

        绿色的毛乌素沙地,是榆林人献给全人类最好的礼物。

        三、奋进:一种不屈的精神

        明人屈大均《八声甘州》词里写道:“最好榆林雄镇,似骆驼横卧,人马皆惊。更家家飞将,生长有威名。……”

        在这片历史上以将士忠勇善战着称的土地上,诞生过李子洲、刘志丹、谢子长等红色先驱,走出了石光银、牛玉琴等绿色先锋。

        因为穷过,所以渴望改变;因为苦过,所以勇于奋斗。

        历史上,榆林人有过田园牧歌的惬意,有过金戈铁马的厮杀,有过汉蒙贸易的繁忙,有过“走西口”逃荒的悲凉……

        几百年多民族的融合交往,历史演进带来的生存挑战,长期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这一切赋予了榆林人开放包容、敢闯敢试的胸襟,塑造了榆林人求新求变、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榆林人骨子里奋斗不已、奋进不已的精神气质,与这片天赋异禀、资源富集的土地相互成就,创造了发展奇迹。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播撒革命火种的地方。革命年代,绥德县建立了陕北第一个党组织,清涧起义打响了共产党领导的西北武装革命第一枪。白色恐怖中觉醒的榆林青年,凭着身上那股“北方之强”的勇敢,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里是对中国革命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的光辉文献诞生的地方。转战陕北,中共中央在米脂杨家沟召开“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在这里写就《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这背后,是榆林老乡不顾危险保护共产党人的赤胆忠心。

        这里是“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提出的地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导,是对榆林人民无私支援革命的感佩,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

        这里是毛泽东写下千古绝句《沁园春·雪》的地方。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东渡黄河前夕,在清涧县袁家沟写下壮丽诗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革命豪情的背后,是领袖对“陕北是个好地方”的感怀,是对中国革命因为人民支持而必然走向胜利的坚信。

        这里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巨作《创业史》《平凡的世界》作者柳青、路遥的故乡。梁生宝、孙少平身上那种对认准了的事,千难万难也要走下去的劲头,展现了榆林人的不妥协、不屈服。“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也是榆林人群体人格的写照。

        这里是入选2011—2020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的中国史前古城石峁遗址所在的地方。位于神木市高家堡的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它表明4300年前的黄土高原,已经创造着特色鲜明的辉煌文化。这悠久的文明,涵养了榆林人独特的文化心理。

        这里是以共和国“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为代表的一代代治沙人书写人类史诗的地方。“不是我改变了沙漠,而是沙漠改变了我。”治沙英雄们用 “逆天改命”的壮志和奋不顾身的劳作,让人们看到了榆林人穷则思变不改其志的大无畏气魄。

        “第一回我遇见你,满天满地是黄沙;第二回我遇见你,认不出你是拦羊娃;第三回我遇见你,山山峁峁都当画。”

        这首新陕北民歌,唱出了榆林的改天换地。

        榆林人改写了榆林的历史,就在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自强不息的人民。

        在这片处处是生机、处处是活力的地域,干部群众自豪于榆林的现在,更自信于榆林的未来。

        “榆林的将来肯定会更好!”

        这份底气,源自对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信赖,源自榆林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源自他们对生长的这个国度的虔诚,也源自越来越多的“新榆林人”,从山南海北与塞上高原的双向奔赴。

        神木小保当矿井下的“取火者”,靖边沙漠里“追风的人”,横山科创新城里的“绿色先驱”……

        他们,如新时代一支长长的骆驼队,跋涉、开拓、坚守、奋进,只为创造出榆林新的繁荣。(记者:赵岩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