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13年上半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结果
来源: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3-08-20 11:42
发布人:陕西省环保厅副厅长 李孝廉
发布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发布2013年上半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二是发布环保部对我省2013年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初步核定结果;三是通报我省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进展情况。
现在发布第一项,2013年上半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
全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评价,2013年上半年,除西安市以外的九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优良天数为138~180天,平均达标率为86.6%;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浓度同比分别上升7.87%、6.25%,二氧化硫(SO2)浓度同比下降2.78%,自然降尘量同比下降8.7%。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57天,占今年考核任务105天的54.3%。全省六条主要河流中汉江、丹江和嘉陵江水质优,渭河干流出省潼关吊桥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浓度同比下降10%、氨氮浓度同比上升18.7%,无定河和延河水质有所下降,总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2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5%。城市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好于夜间。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2013年上半年全省10市1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2.13,同比上升0.19,环境空气质量略有下降。上半年除西安市外的九市一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1.98,同比上升4.8%。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评价,上半年,除西安市外的九市一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为86.6%,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在76.2%~99.4%,日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为138~180天。同比,仅铜川市增加10天;其它各市(区)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榆林减少天数最多,为20天。具体为:铜川市优良天数156天,同比增加10天;宝鸡市156天,减少5天;咸阳市138天,减少16天;渭南市143天,减少1天;延安市156天,减少7天;榆林市138天,减少20天;汉中市177天,减少4天;安康市180天,减少2天;商洛市176天,减少4天;杨凌区147天,减少7天。
2013年上半年,全省除西安市外的九市一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范围为0.039~0.125mg/m3,平均浓度为0.096mg/m3,同比上升7.87%。其中安康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年均值标准(0.04mg/m3);宝鸡市、汉中市和商洛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年均值标准(0.10 mg/m3);其他城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年均值标准。
九市一区二氧化硫(SO2)浓度范围为0.016~0.058mg/m3,平均浓度为0.035mg/m3,同比下降2.78%。其中汉中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年均值标准(0.02mg/m3);其余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年均值标准(0.06mg/m3)。
九市一区二氧化氮(NO2)浓度范围为0.017~0.048mg/m3,平均浓度为0.034mg/m3,同比上升6.25%。其中宝鸡市、咸阳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和杨凌区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年均值标准(0.04mg/m3),其余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年均值标准(0.08mg/m3)。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监测(该标准2016年全面实施),上半年,西安市达标天数57天,达标率31.5%。其中,优5天,良52天,轻度污染45天,中度污染31天,重度污染22天,严重污染26天。
西安市的主要污染因子中:
二氧化硫超标7天,上半年平均浓度为0.053mg/m3,未超过二级年均值标准(0.060 mg/m3);
二氧化氮超标35天,上半年平均浓度为0.060 mg/m3,超标0.5倍;
可吸入颗粒物超标79天,上半年平均浓度为0.217 mg/m3,超标2.1倍;
PM2.5超标108天,上半年平均浓度为0.119 mg/m3,超标2.4倍;
一氧化碳超标25天,上半年平均浓度为2.342 mg/m3,未超标;
臭氧上半年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为0.264 mg/m3,超标0.65倍。
上半年,全省十个设区市开展了降尘监测,降尘平均值范围为5.87~21.28吨/平方公里·月,全省平均值为12.90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8.7%。
上半年,全省十个设区市监测降水酸度,共采集雨样250个。西安市检出酸雨样品1个,同比增加1个。
上半年,我省共监测到沙尘天气50次,其中受沙尘天气影响13次,浮尘21次,扬沙12次,沙尘暴4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沙尘天气的次数增加32次,其中沙尘暴增加4次,扬沙天气增加9次,强度大幅上升。
——水环境质量
2013年上半年,全省六条主要河流(渭河、延河、无定河、汉江、丹江、嘉陵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46.6%,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32.7%,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0.7%。六条主要河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0mg/L、1.806mg/L;与2012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持平,氨氮平均浓度上升13.4%;与2011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25.9%,氨氮平均浓度下降26.5%。
渭河干流水质总体基本稳定。渭河干流宝鸡段总体为Ⅲ类水质,水质良好;咸阳段总体为Ⅳ类水质,轻度污染;西安段总体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渭南段总体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渭河干流Ⅰ~Ⅲ类断面比例为28.6%,Ⅳ~Ⅴ类断面比例为28.6%,劣Ⅴ类断面比例为42.8%。
渭河干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4mg/L、2.579mg/L;与2012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4%,氨氮平均浓度上升27.6%;与2011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35.1%,氨氮平均浓度下降46.9%。咸阳兴平和南营断面石油类浓度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82.7%和83.7%,水质由上年同期的Ⅴ类改善为Ⅳ类;咸阳铁桥断面氨氮浓度比上年同期上升31.4%,水质由上年同期的Ⅳ类下降为Ⅴ类。
与2012年同期相比,咸阳铁桥、西安天江人渡、耿镇桥和新丰镇大桥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分别上升19.2%、14.3%、5.56%和3.13%,宝鸡常兴桥断面持平,其他断面均有所下降。与2011年同期相比,除宝鸡常兴桥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上升5.88%外,其他断面均有所下降,其中咸阳铁桥断面下降47.5%,降幅最大。与2011年同期相比,宝鸡段氨氮浓度变化不大,咸阳兴平至渭南潼关吊桥断面均有所下降。其中,咸阳铁桥断面下降71.6%,降幅最大。
渭河支流水质有所改善。渭河11条支流的14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4.4%,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42.8%,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42.8%。渭河支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29 mg/L、3.614mg/L;与2012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9.4%,氨氮平均浓度下降9.5%;与2011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37.0%,氨氮平均浓度下降23.8%。
渭河11条支流中,金陵河水质良好;泾河、黑河、沣河、沋河和北洛河轻度污染;灞河中度污染;临河、皂河、涝河和漆水河(铜川境内)重度污染。
无定河水质有所下降,总体为轻度污染。无定河干流米脂和绥德辛店2个断面均为Ⅳ类水质。同比米脂断面因氨氮浓度上升,水质由上年同期的Ⅲ类下降为Ⅳ类。
延河水质有所下降,总体为轻度污染。监测的五个断面均为Ⅳ、Ⅴ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石油类和生化需氧量。同比杨家湾断面因氨氮、石油类浓度上升,水质由Ⅲ类下降为Ⅳ类;柳树店断面因氨氮、化学需氧量浓度上升,水质由Ⅳ类下降为Ⅴ类;四联队断面因氨氮浓度上升,水质由Ⅳ类下降为Ⅴ类。
汉江水质优。监测的9个断面均为Ⅰ~Ⅲ类水质。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丹江水质优。监测的5个断面均为Ⅱ~Ⅲ类水质。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嘉陵江水质优。监测的6个断面均为Ⅱ类水质。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2013年上半年,渭南西厂水源地停止运营取水,其他2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取水29978.59万吨,达标水量29839.59万吨,达标率为99.5%。除4月份延安市王瑶水库石油类超标0.16倍外,1~6月份,2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声环境质量
2013年上半年,我省十个设区市开展了功能区噪声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各城市昼间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明显好于夜间。
各城市间比较,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和安康市各功能区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全部达标。其他城市均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
——辐射环境质量
我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2013年上半年,我省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陕西环保大厦等5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2个重点监管的核与辐射设施周围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连续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属于正常水平;西安市沙坡等23个陆地辐射监测点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γ辐射累积剂量监测结果正常;长江、黄河经我省支流的16个水体样品中各种放射性活度浓度属于正常水平,无异常情况;西安市广播电视塔等52个电磁辐射监测点综合电场强度监测结果正常;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等3个国家重点监管的核与辐射设施周围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现在发布第二项,国家环保部对我省2013年上半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初步核定结果。
环境保护部对我省2013年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初步核定结果显示:我省上半年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2.84%,二氧化硫削减4.14%、氮氧化物削减4.64%,均分别超额完成同比削减2%、3%和4%的目标任务;氨氮削减1.39%,未完成同比削减2.9%的目标任务。环保部核查认为,我省在总量减排方面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并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政策措施方面,出台了污染减排、大气污染和渭河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省级财政安排年度环保资金8.67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亿元,全面推进减排工程建设及监测能力建设。对重点减排工程采取“一月一报告、一周一督办”形式,对纳入国考项目的重点减排企业要求每周报送项目进度表并按月公示完成情况,通过下达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约谈企业法人、实施减排预警、行业和区域限批、召开减排工程推进会等措施强力推进,效果显着。环保部就我省对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向社会公告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在污染治理工程方面,全省上半年共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8座,总数达113座,其中35座实施了提标改造,全省污水处理能力达344万吨/日,新增污水管网108公里;7家造纸企业完成污水深度治理;新建成7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新建火电机组脱硝设施7台,已建成火电脱硝机组达到20台1002万千瓦,占应实施脱硝机组的51.3%;完成27条水泥生产线脱硝改造,占应改造数量的64.3%;淘汰“黄标车”1.4万辆。脱硝工程和机动车减排的效果已开始显现。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虽然我省上半年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但是污染减排仍面临较大压力,形势不容乐观。经初步分析认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虽超额完成减排目标,但一个重要因素是上半年发电量下降缓解了新增减排量的压力,氮氧化物虽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排放量仍高于2010年同期排放水平,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向好,减排压力将随之增加。
下半年我省将围绕“六厂(场)一车”加快重点工程建设,突出大气和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健全完善污染减排长效机制,加大环境监管和环境安全工作力度,全方位推进减排各项措施的落实。
有关上半年减排工作的详细情况,背景材料一有专门介绍。
下面发布第三项,我省开展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动工作进展情况。
去年我省全面启动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动后,沿渭各级政府积极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全力推进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完善措施机制、抓好重点治污项目实施、强化监管、加大执法力度等手段,使渭河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截至2013年6月,列入三年行动方案的225个各类污染治理项目(不含31个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进展良好,累计实施176个,完成116个(含调试和已验收项目),治理项目实施率78%,完成率52%。各市(区)环保部门结合现有畜禽规模养殖现状,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目前已累计实施自定治污项目93个。
监测数据显示,渭河干流杨凌以上断面稳定在Ⅲ类水质,水质良好;杨凌以下断面水质类别虽无明显变化,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幅度达5 %以上。潼关入黄断面化学需氧量稳定达到Ⅳ类以内,氨氮达到Ⅴ类标准。主要支流中,新河和尤河的化学需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分别达到18%以上,尤河和皂河的氨氮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达到14%以上。
尽管渭河污染治理工作成效明显,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城镇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是制约渭河水质改善的主要因素;二是氨氮成为影响渭河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三是生态水的严重缺乏是影响渭河水质达标的主要障碍;四是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问题依然存在。
今年是实施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动的第二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抓好重点支流治理、完善应急预案及监测体系等措施,推动渭河治污三年行动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田子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